首頁—正文
分享到:
儋州泊潮村進入“龍舟時間”
2024年06月07日 09:13 來源:海南日報
6月3日,在儋州市光村鎮(zhèn)泊潮村,村民們正在綁扎“游龍”,迎接端午節(jié)的到來。本報記者 陳元才 攝
6月3日,在儋州市光村鎮(zhèn)泊潮村,村民們正在綁扎“游龍”,迎接端午節(jié)的到來。本報記者 陳元才 攝

  ■ 本報記者 吳心怡

  端午節(jié)前夕,儋州市光村鎮(zhèn)泊潮村熱鬧非凡,村民們忙著制作龍舟和排練賽龍舟,準備迎接即將到來的端午節(jié)龍舟賽。

  泊潮龍舟“游”了幾百年

  6月5日下午,儋州市光村鎮(zhèn)泊潮村的張志杰出了門,端午節(jié)將近,村里人像往年的此時一樣聚在一起做起了龍舟,張志杰是該村制作龍舟的核心工匠之一。

  張志杰的目的地是村里陳楊廟前的一塊空地,還沒走近,就已經(jīng)能看到一個由竹子扎起的龍形骨架,身上還貼著綠色的背鰭,點綴著藍色的祥云圖案。

  “這條龍的骨架用了大約30根竹子,其中龍頭最復雜,用的竹子最多,也最費時費力!睆堉窘苷f,扎龍需要將竹子一根根剖成竹篾,并將薄薄的竹篾扎成圓圈,再用鋼絲將眾多竹圈和竹條纏繞固定在一起,這樣一來,龍的骨架就做好了,這一步需要四五天。接下來需要貼上自制的畫紙,涂上漂亮的顏料,總共耗時8天左右,一條色彩艷麗、栩栩如生的龍就基本成型了。

  泊潮海龍舟的一個特點,是龍作為獨立整體直接加到船上!罢麠l龍是扎在一個鐵架子上的,到時候鐵架子一抬,放在漁船上就行了!睆堉窘芙榻B。

  “這是我們村沿襲了幾百年的傳統(tǒng),我們都是從小就看著村里長輩制作龍舟、游龍舟,長大后自然就會了,我已經(jīng)做了二三十年了。”張志杰說,制作海龍舟沒有圖紙,全憑經(jīng)驗和想象!霸频姆椒ǘ际莻鞒邢聛淼模煨兔磕甓加凶兓,今年我就在一條龍上加入了葫蘆,也是取一個好寓意。”

  正如張志杰所說,泊潮海龍舟習俗活動始于清代,已有幾百年歷史,當?shù)卮迕癜堰@項活動當作一種祈福的習俗——泊潮村“靠海吃!,村民一直以出海捕魚為生,據(jù)傳,泊潮村民的祖先曾數(shù)月都捕不到魚,無奈之下便到村里的陳楊廟祈禱,后來村民出海便常滿載而歸,從那以后,村民便定期到陳楊廟祈禱,最終演變成端午賽龍舟的一項重要儀式。2017年,泊潮海龍舟被列入第五批省級非遺名錄。

  張志杰介紹,泊潮村由泊潮老村和泊潮新村組成,今年,整個泊潮村要制作5個龍舟,其中3個是泊潮老村負責制作,另外2個由他所在的新村來制作。

  傳統(tǒng)與愿景的交融

  “這幾天,我們已經(jīng)在排練劃龍舟了!绷稚俦遣闯贝宓摹靶乱淮保鄽q的他從17歲就開始劃龍舟,但今年是頭一次跟著張志杰制作龍舟。“第一次做,我還不太熟練,主要是幫忙打下手,明年我還要來學習!绷稚俦f。

  端午節(jié)當天,泊潮村往往萬人空巷。“我們這里的端午節(jié)比春節(jié)還熱鬧,除了村民還有很多游客,去年端午在村口還堵車了!绷稚俦f,每年端午節(jié),看著村民們自己制作的龍舟下水,他的心里有一種安定感和自豪感。

  節(jié)日一大早,村民便會將扎好的龍固定在漁船上,便組合成了龍舟。在陳楊廟祭祀祈福結(jié)束后,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會用毛筆給龍點上“眼睛”,村民們齊心協(xié)力,將龍舟移至水邊,等待下水。

  劃龍舟比賽開始后,由村里的青壯年漢子組成的隊伍劃著大型龍舟,沿著海岸線表演,舟上除了有十余名劃船的水手,還有敲鑼打鼓的“氣氛組”,大伙兒喊著強有力的口號,動作整齊劃一。小船繞著龍舟周圍打轉(zhuǎn),待大龍舟上拋下荔枝、杏子、糖果等物件,小船上的水手和沙灘上圍觀的群眾便爭搶起來——村民們將大龍舟上拋下的東西視為“福氣果”,大家都爭著搶個“好彩頭”。

  每到端午,泊潮鎮(zhèn)的海邊氣氛熱烈、萬眾歡騰、呼聲震天。那時,除了鑼鼓聲和鞭炮聲,還能聽到熱情洋溢的調(diào)聲。泊潮村的年輕男女們組成儋州調(diào)聲隊,加上周邊鄉(xiāng)鎮(zhèn)村莊的調(diào)聲隊伍,隊員們身著統(tǒng)一服飾,手勾著手相互對歌,讓龍舟賽現(xiàn)場歌聲不停、歡笑不斷。此外,一些村民會穿上古裝,扮演古代的將軍或各種民間故事里的人物沿村巡游。

  龍舟水中游,萬事不用愁。從制作到競水,從竹子到海龍舟,這是泊潮村對傳統(tǒng)文化的崇敬與堅守,也體現(xiàn)著村民對風調(diào)雨順的祝愿和對美好生活的無盡向往。

  儋州還有這些非遺項目

  ◉國家級非遺保護項目——

  儋州調(diào)聲

  海鹽曬制技藝

  ◉省級非遺保護項目——

  儋州山歌

  土法制糖技藝

  ◉市級非遺保護項目——

  白馬井舞龍

  儋州排子鼓

  儋州粽子手工技藝

編輯:陳少婷